这一个月里,拔地而起的青砖瓦房远不止谢铁匠一家。
张秋笙家、谢长河家、以及在四海奇珍坊做工挣了钱的谢冬青、姚远等几人家里,也都陆续动工兴建。
短短一个月,桃源村内,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十几座崭新的半成品青砖瓦房,村子面貌日新月异。
连谢里正也乐呵呵地开始筹备新房的动土仪式了。
有村民打趣:“里正叔,您那点月银,够起这么气派的房子?”
谢里正捋着胡须,脸上满是自豪与欣慰,声音洪亮地回答:“靠我那点月银自然不够!但我家大虎在奇珍坊争气啊!这小子,当了几个月大掌柜,拿回来的工钱,起两座房子都绰绰有余了!” 言语间,尽是为儿骄傲的喜气。
那村民凑近些,递过烟袋锅子:"里正叔,您要起什么样式的房子啊?我家过两个月也能凑齐买青砖的银子了,说说呗,好让我家也参考参考。"
谢里正笑得眉眼都舒展开:"样式嘛,自然比不得广福家那般别致。不过......"
他故意拖长语调,引得那村民竖起耳朵,"我也是特意请广福给画了图纸的!"
他用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起来:"我家人口简单,就我、大虎、吉利、小花,拢共四口人。广福给设计的是个'回'字形的院落。"
"正房三间,中间是堂屋,东间是我的屋子,西间留给吉利,厢房这边......"
他指着东侧:"给大虎单独隔了两间,里间卧房,外间小厅,万一...咳...我是说万一我家大虎往后要续弦,也足够住了。"
树枝又点向西侧:"小花住西厢房,姑娘家八岁了,也该有自己的闺房,广福特意给开了月洞窗,说推窗就能看见后院,我以后就在小花的月洞窗外栽一棵梅树,听说女孩子家都喜欢这样式的。"
见村民听得入神,谢里正越说越起劲:"我还让广福给规划了书房!就设在正房后头,清静!以后可以让吉利温书,也可以给我这老头子躲清闲用的。"
他压低声音:"连灶房都模仿了广福家的新样式,半开放式的!土灶连着暖炕,广福说他的施工队要给我专门定制一个供暖的的火道。往后冬天,灶膛烧着火,满屋都暖和,再不用裹着棉被打哆嗦了!"
那村民听得眼睛发亮,喃喃道:"这得花不少银子吧?我要是也想找广福哥出个图纸,是该提两只老母鸡上门,还是..."
谢里正哈哈大笑,拍拍对方肩膀:"广福不讲究这些!你只管带着好酒去,夜里找他慢慢聊。他那人啊,见着有人赏识他的设计,比收银子还高兴!"
桃源村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,带来了新的机遇与转型。
砖厂这边,景象更是壮观。
原有的十口窑火力全开,新建的十口新窑试窑成功后,也全力投入了使用。二十口馒头窑同时烧制青砖,黑烟滚滚,热浪逼人,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一批次就能烧制五十万块青砖!
姚二站在窑区高处,看着这壮观的景象,激动地对身边的砖厂记录员说:“记下来!这一窑出来,就够咱们村二十多户人家同时开工建房了!咱们砖厂,总算他娘的摆脱那抠抠搜搜、供不应求的穷酸样了!”
他大手一挥,指挥着砖厂的长工:“出窑的青砖,除了满足村里的订单,剩下的,全都给我规规矩矩码进仓库备用!以后,咱们也是有库存的大砖厂了!”
更让人振奋的是,那五口专门烧制瓦片的馒头窑也试烧成功!一口瓦窑一次能出五万片质量上乘的青瓦,五口窑一批次就是二十五万片!
负责瓦窑的老师傅激动地向姚二汇报:“姚管事,成了!瓦片弧度均匀,敲击声清脆,吸水率也达标!这产量,别说咱们村自己用,就是敞开了往外卖,也绰绰有余啊!”
姚二拿起一片还带着余温的青瓦,仔细端详,用力一拍大腿:
“好!太好了!以后咱们村起房子就不用大老远去县城买青瓦了,云槐县的青瓦不仅贵,路上牛车折腾一通,还折损不少呢。你赶紧通知理事会,咱们桃源村的青砖、青瓦产能达标,有多余的青砖和青瓦可以正式作为货品,往外卖了!”
然而,产业的转型也伴随着阵痛,随着天气彻底回暖,黑金炭的买卖一日不如一日,销量锐减。
烧炭组这边,虽然姚大依旧带着人每日烧制,维持着基本库存,但整体的氛围松弛了不少,不再像前几个月那样争分夺秒、压力山大了。
姚大看着窑火,对身边的学烧炭的徒弟感叹:“炭火生意就是这样,看天吃饭,不过也好,有淡季和旺季,兄弟们能喘口气了,接下来,就看砖瓦厂那边的了。”
理事会迅速做出决策:让原本负责木炭销售的谢秋实,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转向推广桃源村的青砖和青瓦!
谢秋实摩拳擦掌,准备大干一场,黑金木炭有淡季旺季,但是青砖和青瓦没有,只要让人认可桃源村出品的青砖和青瓦,那么他以后的业绩也能更稳定一些。
不过,谢秋实还是很有信心的,桃源村出品的青砖和青瓦,色青一致,六面平整,敲之清脆,甚至没有沙眼,色花和裂纹也极少。
之所以桃源村的青砖青瓦能这么出色,全靠谢广福传授的新式烧窑法和砖瓦厂那套严苛到近乎固执的规矩。
就说那青砖的成色吧,别处的砖窑烧出来总是深深浅浅的,每一批的颜色都不尽相同,可桃源村的青砖,从第一窑到最新这窑,块块都是匀净的黛青色。
因为别的窑厂图省事,烧成了就急着泼水冷却。
但是在桃源村的砖瓦厂,谢广福早早就定下死规矩,必须用青川河活水细细浸润七天七夜,让水汽顺着砖缝慢慢沁进去,这样烧出来的青砖才能里外颜色透亮,像是刚从墨池里捞出来似的。
其他的品质定位自然是不必多说,桃源村砖瓦厂里那本厚厚的《质录册》就是谢广福让谢文整理出来的翻版《品质手册》。
每窑砖瓦从取土到出窑,十六道工序都要负责人签字画押才能进行下一步。
前两个月有个老师傅图快,少了一道阴干工序,整窑砖出了麻面,姚二当即让人把那一窑麻面青砖报废掉。
自那以后,再没人敢坏了谢广福定下的规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