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《论语?泰伯》中的这句论断,是孔子对才华与品德关系的深刻洞见。周公,作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辅佐武王灭商、辅佐成王摄政,制礼作乐、安定天下,其才华之卓越、功绩之卓着,成为后世无数人敬仰的标杆。孔子将周公之才视为 “才之美” 的极致,却又明确指出,即便拥有如此顶尖的才华,若滋生了骄傲与吝啬的品性,那其余的一切便都不值得称道了。这句古训穿越千年,依然在警示着世人:才华是成事之基,而品德是立身之本,唯有德才兼备,方能行稳致远。在当代社会,随着竞争日益激烈,人们对才华的追求愈发迫切,却时常忽视品德的修养,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,对个人成长、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一、溯源:周公之才的 “美” 之所在
要理解孔子为何将周公之才视为 “才之美”,首先需要回溯周公的生平与功绩,探寻其才华的具体体现 —— 周公的才华,并非单纯的技艺或智谋,而是集政治远见、治国能力、道德修养于一体的综合素养,是 “才” 与 “德” 早期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(一)辅佐社稷的政治远见
周公姓姬名旦,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、周武王姬发之弟。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,周公便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,成为武王最得力的助手。武王伐纣前,面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与商朝残余势力的顽固抵抗,许多诸侯与大臣心存疑虑,而周公则坚定地支持武王,提出 “顺天应人” 的主张,认为商纣王失德失民心,武王伐纣是顺应天命、拯救百姓的正义之举,极大地坚定了诸侯与大臣的信心。
武王灭商后,建立周朝,但天下初定,局势动荡 —— 商朝残余势力伺机反扑,各地诸侯尚未完全臣服,百姓对新政权的认同感也有待提升。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武王积劳成疾,不久便病逝。临终前,武王将年幼的成王托付给周公,希望他能辅佐成王稳定天下。周公临危受命,毅然挑起摄政的重任,面对 “管蔡之乱”(武王之弟管叔、蔡叔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),他沉着应对,亲自率军东征,历经三年苦战,最终平定叛乱,诛杀武庚、管叔,流放蔡叔,彻底铲除了商朝残余势力的威胁,巩固了周朝的统治。
在平定叛乱后,周公并未沉迷于权力,而是从长远角度考虑周朝的稳定与发展。他认识到,单纯依靠武力无法实现天下长治久安,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与道德规范,于是提出 “封邦建国” 的策略 —— 将王室子弟、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,建立诸侯国,一方面让他们镇守边疆、抵御外敌,另一方面让他们传播周文化、安抚百姓,形成 “众星拱月” 的政治格局,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。同时,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(即 “周礼”),从国家祭祀、朝聘、宴饮到个人婚丧嫁娶、日常言行,都做出了详细规范,通过礼仪制度来维护等级秩序、凝聚人心,为周朝数百年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二)制礼作乐的治国智慧
“制礼作乐” 是周公才华最集中的体现,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远的贡献。周公制定的 “礼”,并非单纯的礼仪形式,而是一套包含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道德等多个领域的完整制度体系 —— 在政治上,“礼” 明确了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等不同等级的职责与权利,规定了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,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;在经济上,“礼” 规范了土地分配、赋税征收、手工业生产等制度,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;在文化上,“礼” 通过祭祀、庆典等活动,强化了民众对周王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,传承了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。
周公创作的 “乐”,则与 “礼” 相辅相成。“乐” 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,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 —— 周公根据不同的礼仪场合,创作了不同的乐曲,如在祭祀天地、祖先时演奏庄重典雅的《大武》,在朝聘、宴饮时演奏和谐欢快的《小雅》。这些乐曲旋律优美、意境深远,既能营造庄严、和谐的氛围,又能潜移默化地向民众传递 “仁”“义”“礼”“智”“信” 等道德理念,实现 “乐以教和” 的目的。
“礼” 与 “乐” 的结合,形成了周朝独特的治国模式 ——“礼” 强调秩序与差异,“乐” 强调和谐与统一;“礼” 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,“乐” 调和人们的内在心性。这种治国模式,不仅让周朝实现了长治久安,还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。孔子一生推崇周礼,曾感叹 “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”(《论语?八佾》),足见周公制礼作乐的才华对孔子的影响之深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(三)鞠躬尽瘁的道德品格
周公的才华,不仅体现在政治与治国层面,更体现在他高尚的道德品格上。在摄政期间,周公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,不计个人得失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他深知成王年幼,国家安危系于一身,因此凡事亲力亲为,“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”—— 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发出来处理政务,吃饭时多次吐出食物去接待宾客,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事务,耽误国家大事。这种勤政爱民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成为后世官员的典范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当成王长大成人后,周公毫不犹豫地将政权归还给成王,自己则回到大臣的位置,辅佐成王治理国家,丝毫没有留恋权力的念头。这种 “功成不居” 的品格,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,也让周公赢得了后世的广泛敬仰。孔子推崇周公,不仅因为他的才华,更因为他的品德 —— 周公的才华与品德,共同构成了 “周公之才之美” 的完整内涵,成为孔子评判 “才德兼备” 的最高标准。
二、解析 “骄” 与 “吝”:才华的两大 “蛀虫”
孔子认为,即便拥有周公那样的才华,若滋生了 “骄” 与 “吝” 的品性,其余的一切便都不值得观。“骄” 即骄傲自满,“吝” 即吝啬小气,这两种品性看似不同,却都能从根本上摧毁一个人的才华与成就,成为才华的两大 “蛀虫”。
(一)“骄”:才华的 “自毁器”
“骄”,即骄傲自满,是指因自身拥有一定的才华或成就,便目中无人、狂妄自大,不再虚心学习、精益求精。骄傲自满之所以可怕,是因为它会让人失去清醒的自我认知,看不到自己的不足,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,最终导致才华停滞不前,甚至因决策失误而酿成大错。
1. 历史中的 “骄” 之祸
在中国历史上,因骄傲自满而葬送才华与事业的案例比比皆是。项羽,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。项羽出身贵族,自幼习武,力能扛鼎,勇猛过人,在秦末农民起义中,他率领楚军屡破秦军,巨鹿之战中 “破釜沉舟”,大败秦军主力,成为反秦义军的领袖,其军事才华堪称顶尖。然而,项羽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—— 骄傲自满。他自恃勇武,看不起他人,对谋士范增的建议时常置之不理;他刚愎自用,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,错失了消灭竞争对手的最佳时机;他定都彭城后,沉迷于自己的功绩,不再进取,反而大肆分封诸侯,导致天下再次陷入混乱。最终,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击败,自刎于乌江,空有一身才华,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。司马迁在《史记?项羽本纪》中评价项羽:“自矜功伐,奋其私智而不师古,谓霸王之业,欲以力征经营天下,五年卒亡其国,身死东城,尚不觉寤而不自责,过矣。” 这段话精准地指出了项羽的骄傲自满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除了项羽,三国时期的关羽也是因骄傲自满而失败的典型。关羽武艺高强,忠义勇猛,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,“过五关斩六将”“单刀赴会” 等事迹广为流传。然而,关羽却过于骄傲,看不起东吴的将领,认为东吴无人能与自己抗衡。在镇守荆州时,他不听诸葛亮 “东和孙权,北拒曹操” 的战略建议,反而对东吴采取强硬态度,甚至辱骂东吴使者,导致吴蜀联盟破裂。最终,东吴吕蒙、陆逊等人趁关羽北伐曹操之机,偷袭荆州,关羽兵败被杀,荆州也落入东吴手中,蜀汉政权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基地,实力大幅削弱。关羽的悲剧,同样印证了 “骄” 对才华的摧毁作用 —— 即便拥有顶尖的武艺与军事才华,若被骄傲蒙蔽双眼,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。
2. 当代社会的 “骄” 之害
在当代社会,“骄” 的危害依然不容忽视。在学术领域,一些学者凭借早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一定的声誉,便开始骄傲自满,不再关注学术前沿的发展,也不愿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,固守自己的观点,导致研究陷入瓶颈,难以取得新的突破;更有甚者,为了维护自己的 “权威” 地位,打压年轻学者的创新观点,阻碍了学术的进步。在商业领域,一些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大胆的决策,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,便开始骄傲自满,认为自己无所不能,不再重视市场调研与团队建设,盲目扩张业务,最终因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危机。例如,一些曾经辉煌的企业,因创始人骄傲自满,忽视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变化,最终被时代淘汰,成为 “骄” 之害的牺牲品。
在个人成长中,“骄” 同样会成为阻碍进步的绊脚石。一些年轻人在学习或工作中展现出一定的天赋,取得了一些成绩,便开始骄傲自满,不再努力学习、刻苦钻研,认为自己 “天生有才”,无需付出太多努力。然而,才华若不加以打磨与提升,很快就会被他人超越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 骄傲自满只会让人停滞不前,而虚心谦逊才能让人不断进步,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(二)“吝”:才华的 “隔绝墙”
“吝”,即吝啬小气,有两层含义:一是物质上的吝啬,即对财富过于看重,不愿与人分享;二是精神上的吝啬,即对知识、经验、机会过于吝啬,不愿传授给他人,也不愿帮助他人成长。无论是物质上的吝啬还是精神上的吝啬,都会让人陷入孤立,失去他人的支持与合作,最终限制才华的发挥与事业的发展。
1. 物质之 “吝”:失去人心与合作
物质上的吝啬,看似是 “省钱”,实则是 “失人”。一个人若对财富过于吝啬,不愿在合理范围内帮助他人、回馈社会,就会给人留下 “自私自利” 的印象,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支持。而在现代社会,无论是个人事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经营,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与支持 —— 失去人心,即便拥有再高的才华,也难以成事。
历史上,西晋时期的石崇便是因物质上的吝啬与奢侈而闻名,最终落得悲惨下场。石崇出身豪门,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手段,积累了巨额财富,成为当时的富豪。然而,石崇却极为吝啬且奢侈,他常常与他人比富,生活极度奢华,却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,甚至对自己的下属也极为苛刻,不愿给予合理的待遇。同时,石崇又骄傲自大,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赵王司马伦。最终,司马伦以 “谋逆” 的罪名逮捕了石崇,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,石崇也被处死。石崇的悲剧,虽然有政治斗争的因素,但他的吝啬与自私也让他失去了人心,在危难之际无人愿意帮助他,成为他失败的重要原因。
在当代商业领域,一些企业经营者也存在物质上的吝啬问题。他们过于看重企业的短期利润,不愿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,也不愿投入资金用于公益事业、回馈社会。这种吝啬行为,不仅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忠诚度,导致人才流失,还会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,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。相反,那些注重员工福利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,如华为、阿里巴巴等,不仅能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,还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,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2. 精神之 “吝”:限制发展与传承
精神上的吝啬,比物质上的吝啬危害更大。一个人若对自己的知识、经验、机会过于吝啬,不愿传授给他人,不愿帮助他人成长,不仅会阻碍他人的进步,还会限制自己的发展 —— 知识与经验只有在交流与分享中才能不断完善,机会只有在合作与互助中才能不断增多。同时,精神上的吝啬还会导致才华无法传承,让宝贵的知识与经验随着个人的离去而消失,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。
在教育领域,一些教师存在精神上的吝啬问题。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,却不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,担心学生超越自己;他们不愿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资源,甚至对同事也有所保留。这种吝啬行为,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长,还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。相反,那些无私奉献、乐于分享的教师,如陶行知、于漪等,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,还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分享给更多的教育工作者,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。
在艺术领域,精神上的吝啬同样存在。一些艺术家拥有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创作理念,却不愿传授给他人,担心自己的 “独门绝技” 被他人掌握;他们不愿与其他艺术家交流合作,害怕自己的创作受到影响。这种吝啬行为,不仅会限制自己的艺术创作视野,还会阻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。例如,一些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工艺人存在精神上的吝啬,不愿将技艺传授给他人,导致技艺无法传承下去。
三、才德关系:德为才之帅,才为德之资
孔子提出 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”,其核心在于强调 “德” 对 “才” 的统领作用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,“德” 与 “才” 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、缺一不可的 ——“德” 是 “才” 的统帅,决定着 “才” 的方向与价值;“才” 是 “德” 的支撑,为 “德” 的实现提供手段与保障。只有德才兼备,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
(一)德为才之帅:引领才华的方向与价值
“德” 是 “才” 的统帅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 “德” 决定着才华的使用方向 —— 若品德高尚,才华就会被用于造福他人、贡献社会,实现积极的价值;若品德败坏,才华就会被用于危害他人、破坏社会,产生消极的影响。二是 “德” 决定着才华的价值大小 —— 同样的才华,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,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;在品德败坏的人手中,不仅无法发挥价值,还会带来危害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1. 德正才正:才华造福社会
历史上,许多德才兼备的人物,都用自己的才华造福了社会,成为后世的典范。战国时期的墨子,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、科学家,还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。他提出 “兼爱”“非攻”“尚贤”“节用” 等思想,主张平等、博爱、反对战争、重视人才,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。同时,墨子还拥有精湛的木工技艺与军事才能,他发明了许多守城器械,帮助弱小的国家抵御强大国家的侵略,保护了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。墨子的才华,在他高尚品德的引领下,成为了维护和平、造福百姓的重要力量。
在当代社会,屠呦呦也是德才兼备的典范。屠呦呦是杰出的药学家,她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严谨的科研态度,带领团队成功提取出青蒿素,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,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。同时,屠呦呦品德高尚,她不看重名利,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分享给全世界,还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用于科研事业与人才培养。屠呦呦的才华,在她高尚品德的引领下,实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,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