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乱世纷争下,并起群雄为争地盘,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,烧杀抢掠、背信弃义者屡见不鲜,然在这之中,有一类是无法破除的。
堂堂正正。
此道虽缓,却无坚不摧!
在东汉纷争的这段岁月中,要数谁的风评、名望、影响是呈逆势而增的?
毫无疑问,必是刘备刘玄德。
自参与黄巾平叛以来,颠沛流离,寄人篱下,屡遭挫败,遭人被刺,几临生死……单单是这份经历,即便是心志坚定者也很难不自我怀疑与动摇,特别是没有看到任何希望下,能够坚持本心,更是少之又少的。
可刘备却做到的。
也是这样,使刘备终成一番伟业!
这是值得人去深思的。
曹昂有一项优点,是多数位处高位者所不具备的,即他懂得总结与深思,这样让他少走很多弯路。
自借助大势谋得襄阳,攻占荆北诸郡,使得曹氏地盘扩至长江沿线,曹昂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。
即如何使曹氏从汉臣这一身份,逐步转变为执掌天下的存在。
这可不是个小问题。
如果解决不好的话,即便后续天下一统,曹氏取缔刘氏问鼎天下,恐国祚也不会长久传承。
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难成!
汉室太深入人心了。
这个深入不仅限于光武复汉,更在于西汉诸帝所为种种,这也导致,汉之下或可有权臣当道,但却不能代汉自处。
袁术僭越称帝,即为最好佐证。
这也就是袁术,因为其出自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,在特有的游戏规则下,深耕细作了许久,积攒浑厚底蕴及声望,但凡是换另一个人来做此事,恐此念刚公之于众,麾下就分崩离析了。
这点,在袁绍身上也能体现。
毕竟其也有过这种想法,为此麾下反应是很激烈的,不得已之下,袁绍要杀一人才平息这种风波。
在这样的大势下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就是曹昂必须要跨越过去的门槛。
将辛苦付出下一统的天下,拱手让给不中用的人,不说曹操怎样想,这样的事,曹昂是绝不会答应的。
更别提曹昂所想所谋诸多事宜,有很多是需要在那位置上,才能调动全部资源及人力去推行,否则是断不会有太大成效的。
所以曹昂深思熟虑之下,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堂堂正正。
只有这样,才能叫天下知道,汉之倾覆非人行篡,而是大势不可逆,如此方能破除掉这一怪圈。
“大兄,您为何对那孙仲谋如此看重?”
彭泽所在,曹军大营。
在趁势夺取了彭泽,豫章、丹阳两郡相继动乱加剧下,随曹昂乘船杀至的文武,多有请战继续之际,曹昂却一反常态的按兵不动,这在所难免的使麾下不少文武生疑,但碍于曹昂的威势,却没有一人正面对曹昂提及过。
可这些在曹植、曹冲、曹震、曹演他们这里却是行不通的。
在曹昂观察着舆图,以推演各地战况走势之际,曹冲终是没有忍住,在打算对自家大兄讲些什么时,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数日前,自家大兄对孙权所讲的那些,特别是对孙权的态度,这使曹冲真正想讲的,跟已讲出来的是有偏差的。
曹植、曹震、曹演他们下意识看向曹冲,眼神中或多或少是带有惊意的,因为曹冲讲了他们想讲,但却犹豫着要如何开口的话。
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。
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,是明明各地战况都不错,为何拿下彭泽的主力所在,却没有进一步动作?
嗯?
本在思虑的曹昂,突然被曹冲打断,他的第一反应是恍惚的,毕竟他此刻的精力及注意,全都在他精心布置的这场反攻上。
所以曹昂在看向曹冲时,眸中是掠有异样神色的,可在看到曹冲眼神有闪躲时,曹昂这才回过神来。
有些事终是要择机讲明的。
眼下这个时机到了。
“仓舒所疑,你们可有?”想到这里,曹昂目光扫过曹植几人,曹植他们听后,下意识低下头,随后又看向对方。
见几人这样,曹昂没有急着发话,而是伸出手,轻揉发胀的太阳穴,连日来的操劳让他身心俱疲,但他知道此刻不能有丝毫懈怠。